9.0 汉语普通话 · 1992 · 中国大陆 · 连续剧
宋春丽,许亚军,茹萍,金梦,白志迪,迟蓬,陈肖依,仇永力
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护士岳秀清爱上了和军代表彭涌,同时爱上他的还有护士阿锦和丁静兰。不幸的是,组织安排岳秀清和彭涌的上司结了婚,而彭涌则和阿锦走到了一起,就这样,两个并不幸福的家庭诞生了。很快,岳秀清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给她取名为如霞,而彭涌也有了可爱的小女儿如月,不久之后,彭涌因为政治问题遭到了发配,阿锦背井离乡逃出国外,留下小小的如月被秀清收养。 因为如月特殊的身份,秀清对她格外的照顾和喜爱,甚至常常因为如月而忽略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如霞,这让如霞感到非常的伤心。之后,如霞爱上了名为文生的男孩,巧合的是,文生正是丁静兰的孩子。
6.0 汉语普通话 · 1992 · 中国大陆 · 连续剧
赵敏芬 , 李秀明 , 郑振瑶 , 王力民 , 白志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古都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派繁荣景象。 新中国第一批红领巾梁若岚、闵湘珠、冯如珠、冯如乾、钱三立、侯乐天、娄英甲、谷之枫、潘越等人如今已是不惑之年。他们当中有小学教师、工程师、科学家、演员、法律工作者,也有文化馆小干事和绿茵场上的教练员。他们学识、职业不同,性格情趣也各有差异,但是,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生活经历不同,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但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以“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湾下身子把肩头的纤绳绷得更紧,以自己的脊梁作砖瓦,建设共和国的大厦。 现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第一批红领巾们,正在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甘愿用自己的一片赤诚,让孩子们踩着自己的肩膀,向更高的顶峰攀登!
8.0 国语 · 1986 · 大陆 · 连续剧
白志迪,呼建国,金梦,李静莉,潘建中,王若荔 Ruoli Wang,赵慧梅,蔡东田,安基,魏珉,彭国光,许千,黄桂兰,陈为民,刘金钺,陈牧
《包公》以传奇的手法,运用电视的特殊手段,把一个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青天形象推上了屏幕。在塑造他刚正一面的同时,又赋予他个人的七情六欲和浓重的人情味,用现实主义手法,把一个在戏曲中神化了的包公形象还原成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欢乐、有苦恼、有建树、有挫折的人性化色彩很浓的艺术形象。《包公》播出后,受到了专家和电视观众的极大欢迎,好评如潮。 黄河,源远流长,它孕育出多少灿若星辰的古今人物和令人神往的美妙故事。北宋仁宗年间,出了个至今有口皆碑、妇孺皆知的人物——包拯。他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人称“包青天”!
8.0 国语 · 1980 · 大陆 · 剧情片
冯淳超,白志迪,胡朋,鲍刚
故事梗概 1937年,党中央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陈毅带着党中央的指示来到卧虎岭,见到了在那里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卧虎岭游击队司令员韩山河,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并要求游击队迅速改编为抗日队伍,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韩山河对这一新形势很不理解,认为和国民党合作就一定是下跪投降。于是,韩误认为陈毅是个大叛徒,指示部下把他捆起来。为了弄清陈毅叛变的底细,韩山河精心设计了一次鸡宴,先让部下为陈毅松绑进而用规劝的方法让陈毅说出自己叛变的经过。陈毅理解韩山河的这些举动,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地向韩山河讲明国共合作的重大意义。可是,韩山河拐不过弯来,双方僵持着。最后,他接受了陈毅的意见,派人拿着陈毅的名片下山去南昌找党组织联系。这时,蒋介石大耍反革命两面派,一面讲国共合作,一面伺机消灭卧虎岭游击队。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冯子焕不断制造事端,中伤陈毅,瓦解军心。韩山河果真以为陈毅所讲的全是叛党的道理,坚持要杀陈毅。在这当儿,冯子焕围剿卧虎岭的枪声打响了,韩山河为之一惊,率部还击敌人。在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后,通过血的教训,韩山河才明白陈毅的的确确是自己人,贯彻的是党中央的精神;而冯子焕正是顽固势力的代表者。他和游击队的全体官兵,在陈毅同志率领下,终于开赴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前线。 演员表 冯淳超 ...... 陈毅 白志迪 ...... 韩山河 胡朋 ...... 罗奶奶 鲍刚 ...... 牛仔 肖雄 ...... 赵之乔 康俊杰 ...... 张兆楼 刘晓明 ...... 马英才 许平 ...... 吴静石 李此江 ...... 高路 濮存晰 ...... 刘天祥 洪建涛 ...... 李元仔 陈文 ...... 憨仔 杨戈 ...... 刘老表 朱玉 ...... 甜妹 陈鹏 ...... 山仔 聂雅亮 ...... 冯子焕 王向明 ...... 赵之楠 杨子纯 ...... 胡凤熙 任伟民 ...... 杨国栋 顾岚 ...... 赵五龟 张惠明 ...... 孔琪 制作团队 导演 武兆堤 副导演 汪宜婉 编剧 丁一三 制片人 孙勇 摄影 王光麟 剪辑 严尚华 白志朴 李华 服装指导 于保年 董菊英 美术(制作设计) 莫克展 邵瑞刚 祖绍先 绘景 王新国 灯光(照明) 秦永利 烟火设计 陈加坤 置景 王国文 王春顺 王志敏 道具 武振山 高恕 指挥 韩中杰 作曲 娄彰后 录音师(收音) 王韵华 化妆 胡纯美 特技摄影 袁景业 音响 孙凯
9.0 国语 · 2019 · 大陆 · 剧情片
白志迪
从来没有一个小人物,像马建国一样,是跟着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这部电影极为接地气,好玩、诙谐、有趣,还会让你落泪,讲述北京的故事。马建国是49年10月1号出生。他家世代做灯笼,是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当时,他并不喜欢这门手艺,总想着其他伟大的理想。他像很多20、30岁的人,经历过年轻人的打架、与父母产生矛盾,暗恋一个善良女子,一门心思考大学。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马建国最终喜欢上了老灯笼这门手艺。马建国代表老一辈,正直刚强,坚守着手工灯笼的传统手艺,也秉持着传统文化的高尚品格。他的孙子马五六作为年轻一代,从排斥不理解到渐渐领悟认可,实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蜕变。祖孙俩的关系也越发融洽深入。
10.0 国语 · 2009 · 大陆 · 连续剧
林春放,赵晓明,曹培昌,白志迪,李伊,赵恒多,王振江,徐光明,吴俊全,丛培信,沈慧芬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艰苦的转战,到1948年夏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的人口已获解放,东北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发展。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0余万人,装备改善,士气高涨。而东北国民党军由于连连受挫,损兵折将,55万余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长春、沈阳的陆上补给线全被截断。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力量对比,东北人民解放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国民党军,已经有实力争取一战而消灭全部敌军,解放全东北。 面对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蒋介石很焦虑。为了保存力量,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铁路交通线,把沈阳主力转移到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东战场;但是又顾虑放弃东北,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严重后果,因而,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在蒋介石对东北抉择犹豫不决的时候,毛泽东从有利于全国战局的发展,有利于东北早日解放着眼,做出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把作战重心放在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地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由沈阳来援之敌的战略决策。并号召东北人民解放军,要树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沈阳敌军全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将其就地歼灭。
9.0 国语 · 1974 · 大陆 · 剧情片
王尚信,张连伏,鲁非,张勇手,田宝富,白志迪,侯冠群,徐建福,冯恩鹤,刘乃鹏,胡鹏,俞平,曹翠芬,王培,葛存壮,邵华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起初,有些战士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老乡们对后撤也有意见。 为安定战士与老乡的情绪,高营长与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了解释说明。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敌方以为我军败退,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意欲决战。 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六个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被我军围困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狙击前来增援的敌张军长部队。凤凰山一战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先锋。 敌军退守大沙河以南负隅顽抗,高营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敌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水来阻止我军。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了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索,保全了水坝。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敌人,敌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被生擒。
5.0 国语 · 2009 · 大陆 · 连续剧
高亚麟,牛莉,闫妮,白志迪,赵玲琪,姜超,马丹阳
这部号称“京城首部绿色情景喜剧”的《乐活家庭》,撷取了当代北京现代化社区中一个中国式家庭的生活故事。在这个热闹的大家庭里,既有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又有中年人的努力奋斗;既有孩子面临的成长烦恼,也有80后的青年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生活的细节与枝蔓,都将通过一个又一个诙谐幽默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交织呈现在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里。尽管每个人的性格、追求、生活状态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态度和理想,那就是追寻一种简单、快乐、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在人物关系与角色的配置上,《乐活家庭》更像是《家有儿女》的升级版,倡导了一种绿色和谐的价值观,提出了 “快乐生活”的新主张。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都市人普遍感受生活压力的当下社会,提出对“绿色”、“乐活”以及“返璞归真”等价值取向的追求,成为本剧的一大主旨,也是本剧被称为京城首部“绿色”情景剧的主要原因。
6.0 汉语普通话 · 2015 · 中国大陆 · 连续剧
张鲁一,叶璇,印小天,陶昕然,何润东,于滨,邵峰,白志迪,霍青,田玲,康凯,颜冠英
该剧改编自徐贵祥原著小说《马上天下》。1928年大革命时期陈秋石为逃避父亲安排的婚姻,在进步青年赵子明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被派往黄埔分校学习军事。瘦弱的他却颇具战略天赋,在恩师栽培下成长为将才。因信仰不同最终与恩师分道扬镳。抗日战争爆发,他带领部队以少胜多,屡立奇功。但擅自改变战术,违抗上级命令,使他数次遭贬,几起几落。十七年未回家,从未谋面的儿子陈三川成为其队伍中一名英勇战士,因恨父亲当年对母亲的绝情而拒绝相认。陈秋石满怀愧疚,默默悉心培养、调教着儿子。陈三川对父亲的态度渐渐有了改观。解放战争爆发,陈秋石因掩护战士被炮弹击中。病床前,父子二人终于相认。其后两人联手在战场上谱写出一部感人的战场传奇。